憶記起林家聲先生....

中國戲曲舞台藝術,大都和傳統民族節令有關,如元宵節之<春燈謎>>、 清明節之<<焚綿山>>、七夕之<<天河配>>、中秋節之<<嫦娥奔月>>、 端午節之<<白蛇傳>> 等等。

端午節期間,偶憶起林家聲先生於一九六一年曾參與《新白蛇傳》一劇之演出。 在該劇中,他一人分飾鹿童及韋陀兩角。全劇中,他演出祗佔其中三場。

《盜草》一場,他飾演的鶴童,與鹿童(另一演員飾演)合力阻止白素貞偷盜仙草。 該場只在音樂襯托下,以舞蹈形式表演。與白素貞「霓虹關」的一段, 在連番對打,他配合着節奏、舞蹈,充份發揮出他的藝術潛能。

《水漫》一場,飾演「韋陀」一角,佔戲不多,但林家聲先生的演出, 仍悉力以赴,並不以演出少寡而漫不經心。

一般來說,飾演「韋陀」一角的演員,是要跳「韋陀架」。 而林家聲先生則從未看過這功架。他虛心向前輩請教,獲梁醒波先生提點, 繼而苦心研習,並融匯他經年累月苦練得來的深厚功底。於演出時, 他的『韋陀』架、紥架、做手、扮相、服式、身段,穩健和優美。 所執的金剛寶杵,在拋、接、搶背、揮灑自如、極富傳統粵劇色采, 令韋陀一角,在這劇中成為耀眼的一員。他成功演活了韋陀這「天兵神將」 的英偉形象,獲得一致讚賞。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三大 (春節、端午、中秋) 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古稱“重五”,又稱“端五”,“端午”或“端陽”。「端」是開始的意 思。《風土記》里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 為端五。每月有三個五日,第一個五日就是“端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古人 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寫成“端午”。五月初五有兩個五 重疊,所以又叫做重五。古人又常把“午時”當作“陽時”,于是“端午”又可 稱“端陽”。 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生於八月初五,為避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 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龍舟競渡的起源:

1. 端午節起源於人物 端午節在我國各地都有“賽龍舟”習俗,尤其在南國水鄉,每到端午節總會舉行 龍競舟渡盛會。千百年來龍競舟渡,絕大部份的人都認為起源於人民對偉大愛國 詩人屈原的懷念。其實,各地區有關龍舟競渡的起源傳說多達十多種。傳說中除 緬懷屈原外、有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踐等。

屈原

端午節最為人所知曉的源於紀念二千多年前我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而死的 一段事跡 (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懍的荊楚歲時記)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二十二歲巳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其時 楚懷王甚為器重他,卻遭到貴族和奸臣進讒,楚懷王沒有接受屈原聯齊抗秦的意 見,被騙到秦國,逼他割地獻城,不久死於秦國。屈原上書頃襄王選將練兵,為 懷王報仇,不為頃襄王接納,還被放逐江南,三年不復相見。

不久秦國出兵攻下 了楚國的郢都,屈原救國無望,在憂憤悲慟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其時62歲) 農曆五月于日縱身投入波濤汹湧的汨羅江。楚國人民捨不得這位賢臣,紛紛划船 追去,但追至洞庭湖上,巳不見踪影。這便形成每年此日之龍舟競渡。南朝梁時 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後,人們每年此日,把米撤入江 中以祭祀他。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名喚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 對他言道:“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們你們要把楝葉和米 塞在竹筒裡,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龍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 絲的”。之後,人們便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據說就這一緣故,便 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國人,楚國大夫伍奢的兒子,楚平王聽信讒言,把伍奢和伍子胥的 哥哥伍尚殺了,伍子胥為了報仇,逃奔吳國借兵。後,果然仗吳國兵力,攻下楚 都,把楚平王從墳墓裡掘出來鞭屍。因此,伍子胥十分感激吳國,對吳王忠心耿 耿。他雖看破了越王勾踐東山再起的企圖,向吳王進諫,但被勾踐賄賂吳臣伯嚭, 施行離間計,在吳王跟前誣陷伍子胥。

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一把劍,迫 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對吳王說:“待我死後,請把我的眼珠剜出來, 掛在城門 上,讓我看著日後越國兵馬打進城來。”吳王大怒,令手下把伍子胥的屍首裝在 一個皮革囊裏投入江中。這件有史書載。但傳至民間添加了傳奇色彩,說伍于胥 死後,天帝憐他竭盡忠心,却遭冤死,便封他為錢塘江的潮神,每年錢塘江潮的 汹湧澎湃,就是伍子胥的英靈在作不平的怒吼。江浙的人民,憐憫伍子胥的冤屈, 在每年五月五日他屍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划龍舟迎接潮神。
 
曹娥碑

東漢時,有一著名孝女曹娥, 她父親就是曹娥江上划龍船迎潮神時淹死的。曹娥 哭了七天七夜,跳入江中尋找父親的屍首, 終于背着屍体浮起來,當地人為她立 了一廟稱曹娥廟。這條江稱為曹娥江,也是為了紀念她。東漢文學家邯鄲淳寫了 一篇稱頌她的文章,刻成《曹娥碑,》記載這段事跡。
 
越王勾踐

相傳勾踐為了滅吳復仇,日夜操練水兵,戰鼓雷,舟艇齊飛,興師動眾,怕引起 夫差猜忌,謀臣想出妙,貌似嬉戲,娛樂的方式訓練水師,這就產生了龍舟競渡。


 

2. 端午節起源於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

據我國有關龍舟競渡文獻資料記載,前些年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的帛畫上,就畫 有一男子站在龍舟上,鄞縣出土的春秋青銅器上,也畫着四個戴着羽冠的雙手划 着龍舟,在<<穆天子傳>>和<<楚辭˙九歌>>等古籍中也有龍舟的描述。

最有意 思的是這篇<<九歌>>正是屈原本人的作品。它是龍舟存在于屈原殉難以前的確 鑿無疑明証。學者聞一多先生曾對端午節作過詳盡而精辟的考証,他認為端午節 是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東漢以後這風俗逐漸向北方傳播。總體 來看,龍舟競渡應是以沅湘一帶為中心的南方風俗。


 

3. 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

南方越民族進行龍圖騰祭祀之時,而北方中原地區卻是把五月五日當作「惡月」、 「惡日」。至晚在戰國時代,人們已把勿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大 戴禮》云:「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風俗通》記載:「俗云五月到官,至免 不遷」,「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不但此惡月萬事不吉利,甚至連五月五日所 生之子也視為不祥之兆。

從戰國到兩漢,人們一直認為五月五日是深惡痛絕的惡 日。「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諱》也記載當時 風俗「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 禍死」。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如戰國時以養士聞名遐邇的孟 嘗君田文,和南朝劉宋時的將軍王鎮惡,都是生於五月五日。傳至後來,民間在 五月五日,未滿週歲的小孩,都要到外婆家過端午節,謂之躲“午”。大底是由 此而來。其後端午節產生了各種辟邪除疾的風俗。


 

4. 端午節起源於夏至 - 辟邪除疾

從時令上看來,五月五日又是夏至剛過的盛夏之時。因此,端午節又融進了夏令 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 此日,與夏至同」,而古代就有「五日同夏至」之說。吃粽子是漢代端午的重要 習俗。當時,吃粽子並無特別的紀念意義,只是當作一種時令食品而已。俗有「食 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諺。意思是粽子一出 現,歲序便轉入夏季,這是一年生活轉折的信號,不單單只是點綴節景。在五月 仲夏,酷熱季節吃這種米製涼食,用菰蘆葉包裹,用灰汁煮熟,色香味都別具特 色,吃後能清熱降火,胃腸舒適,不失為時令佳品。

在此時,人們全面換上夏裝, 以輕薄涼爽為宜。因此《中華古今注》記載:東漢每到端午,皇帝要賜給群臣百 僚鳥犀腰帶。作為皇帝的恩賜來說,固然是籠絡臣下的一種手段,但從風俗角度 講,這也是端午換夏裝、避酷熱的風俗反映。從衣食風俗來看,認為端午與夏至 風俗有密切關係也不無道理。

端午節風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 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 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後形成。 由於屈原不僅是一位愛國的忠臣,也是一位愛國的詩人,民國三十年的端陽節, 住在重慶地區的詩人,首先發起將端陽節定為「詩人節」,後經過全國詩人的響 應而定案。


 

二. 端午的習俗


1. 祭祖:

端午節當天上午十一點多鐘,人們就大肆張羅,準備拜拜。簷下或大門兩邊,插 上艾草和菖 ,用以驅毒、驅邪。接著將祭桌抬至祖先神位前,圍上繡著吉祥圖 案的桌圍,神案上有香爐、燭台,桌上前列三個酒杯,後列祭品(包括水果、五 味碗、五牲、粽子、芋粿撓白飯、米粉、雄黃酒..等。祭品排列好之後,通常由 一家之主帶領全家大小,焚香禮拜,呼請祖靈來鑒納,而後把香插在香爐裡。奠 酒三次,經過三巡香,擲筊卜問先靈,是否吃飽,如得到笑杯(兩面都是正面), 就焚化銀紙,用酒洒在金鼎裡的餘燼,而後撤去祭品把牲禮切開或蒸或炸,做成 種種的佳餚,讓大家飽餐一頓。

祭祀後,還要把雄黃酒擦在小孩子的頭上並洒在屋角,以除五毒(五毒指蜈蚣、 壁虎、蛇、蠍,蜂),並用艾草或苦草等煮熱水給小孩子洗澡;另外,也給小孩 子佩帶長命縷(在手腳繫五色絲縷)、香包(以綢布內包香料、檀香而成);而俗信 在端午節當天午時,到井邊取水,密封瓶蓋,擺在神案底下,稱為「午時水」, 這種水據說不會腐臭,日後小孩子發燒時,喝了也可以退熱。




2. 天中五瑞

古時候我國各地每逢端午家人團聚時, 端上桌上的菜是“黃荳芽”、“黃魚”、 “黃鱔”、“黃瓜”、飲的是“黃酒”,古人認為端午食用“五黃”,可消病强 身。巿些地方還在房屋裏外灑雄黃酒或雄黃水,還有些人用雄黃在兒童額上畫個 “王”字或塗點在耳孔、鼻孔處。因民間故事<<白蛇傳>>的白娘娘,在端午節 喝了幾杯雄黃酒,才顯露原形。雄黃本是一種含有硫化砷物質的結晶体,浸酒後, 三硫化二砷進入人體,危害健康,飲用後會使人慢性砷中毒,甚至會致癌,故雄 黃不宜內飲。但五月時在初夏,霉雨潮濕,瘟疫滋生,外用如灑雄黃酒或雄黃水 以起驅瘟除毒的功効。帶香包、懸艾草、簪菖蒲都是為了消毒殺菌,驅除蟲害, 清潔空氣,<<本草綱目>>記載:“菖蒲氣温味辛,功能解毒殺蟲,艾葉氣芳香, 能通竅,炙疾病。雄黃能殺百毒。”

艾葉是一種菊科植物,還能加入食品中。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狀似劍,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竅、殺菌作用,對治療風寒,肺病, 胃病均有療効。每逢端午,人們都要將菖蒲懸掛在門上,殺菌防病, 所以古時有“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辟邪”。後來人們在菖蒲、 艾葉之外一加以榴花、蒜頭、龍船花合共為五,稱之為“天中五瑞”。 榴花與艾葉都是婦女們在端午時用來插戴?旁的飾物,并辟禳邪氣。石榴花的根 和皮可以作驅蟲劑而減少疾病的傳染,而且因為艷紅的榴花開在五月,所以它成 為“天中五瑞”之一。蒜頭也稱蒜果,在端午節附於蒲劍上,懸于戶外,可同收 辟邪驅疫的効用。龍船花本名山丹花,屬百合科,在五月盛開,人們端午節時也 把它采來一同繫在蒲劍上,亦具有辟邪除障的作用.此外,人們還用蒼朮,白芷 烟?內室,因此端陽節每戶人家烟嵐飄渺,香郁撲鼻,古人故有“端午弔屈應驅 邪,青烟裊裊千百家”的詩句。


參考書籍 :-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 (節慶趣談)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九日




<< 家聲名曲記慈懷 >>

由悅鳴劇藝坊主辦,冼秋白小姐為記懷親慈暨多位藝術演唱名家於13-06-2006晚上演出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是一個富朝氣、具創意、曲目編排完美、藝術水平甚高的演唱會。希望不久的將來,觀眾有機會再度欣賞。

恭賀演唱會演出成功

16/6/2006 家聲天地




聲哥收新徒周振基

【本報訊】(記者 蔡敏)林家聲在香港住了約半年,於本月初返加拿大多倫多。回港的幾個月,聲哥和聲嫂去了日本、泰國及中山等地旅遊兼探親,又看了不少好的粵劇演出,還抽空觀看了校際粵劇歌唱比賽決賽,對一班小朋友的演唱大加讚賞,今次回來香港感覺非常開心。

返加當日,除了契女蓋鳴暉(阿芬)和新收的徒弟粵劇諮詢委員會主席周振基博士和太太等送機外,很多聲哥的戲迷也收到消息,一早便到機場送行,他們更陪著聲哥辦理登機手續,又包了酒店的中菜廳吃飯,爭取時間和偶像聊天。

對於契女阿芬最近在粵劇上的表現,聲哥稱讚阿芬無論在演唱、功架、表演上都有進步;而聲哥和周振基已經認識多年,聲哥最欣賞對方做事認真,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快速辦妥,大家一直並不注重形式上的拜師,不過現在也在名份上收了這個徒弟。

說到聲哥的健康問題,他表示自從退出舞台後,身體一直都有些不大舒服,但是問題不大,並不影響健康,這次返加拿大,短期內不會回來香港,不過阿芬如果開班演出有需要的話他也不排除再回來。

10/6/2006 轉載自文匯報




林家聲掌印永留傳

無綫電視翡翠台五月三十一日晚上,播出了由香港金像獎協會名留星光大道 - 林家聲先生打掌印儀式。

若錯過了當日節目的朋友, 可到翡翠台網站精彩節目重溫收看「東張西望」之 『演藝成就獲表揚家聲哥手印永留傳』!

http://jade.tvb.com/ent/scoop




林生回加拿大了
鳴謝楊潤開小姐及聲迷朋友提供照片

自農曆新年回港剛四個月, 林生林太於今天又飛返加國了。 聲迷朋友們一早便陸續抵逹機場守候歡送。下午一時左右, 林生, 林太出現機場, 立時引起一陣騷動。待林太辦妥登機手續後, 眾人和林生林太一起拍照, 隨着享用了一頓愉快難忘的午餐。

快樂時光總是容易溜走, 轉瞬巳到登機時間。林氏伉儷被聲迷們簇擁着, 伴送至登機閘口, 由午膳地點至登機處, 雖是步履遲緩, 仍是很快到逹。 千里送君, 終需一別。在聲迷們的祝福和送別中, 林生不時回首, 微笑揮手話別, 步入登機。 我們站在閘口前, 直至他離開我們的視綫,惆悵的心情,唯有期待林生伉儷早日重臨香江。




林家聲在愛徒蓋鳴暉陪同下出席校際粵曲歌唱比賽決賽,秘 書長鄭月娥頒發紀念品。

   

(記者 蔡敏)已經舉辦了七年的香港學校粵曲推廣計劃—粵曲歌唱比賽,前晚在文 化中心音樂廳舉行,梁漢威、陳劍聲、葉紹德、王超群和謝雪心擔任評判,李龍、 李鳳兩兄妹則任表演嘉賓,獻唱一曲《塞翁失馬》。當晚更邀請了民正事務局常任 秘書長林鄭月娥及粵劇名伶林家聲擔任特別嘉賓。

過年已經從加拿大返港的聲哥,前晚在愛徒蓋鳴暉的陪同下上台,鄭月娥秘書長頒 發紀念品予聲哥,見聲哥精神奕奕,更不忘和台下的觀眾戲迷揮手打招呼。比賽開 始後,聲哥在太太紅荳子,徒弟蓋鳴暉及另一個學生——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周 振基的陪同下觀看學生們的演唱,中場休息的時候,戲迷發現聲哥的蹤影,也爭相 拿出相機拍照。而聲哥對這些學生們的演唱也大加讚賞,更看完整個比賽才離開。

香港文匯報電子版 2006年5月27日




意外的驚喜    (16-3-2006)

今晚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欣賞之『名家雅聚頌聲腔』粵曲演唱會, 是王勝焜先生以林家聲先生之聲腔,滙以名唱曲家及林家聲名曲演出。 事前曾想,林家聲先生會不會在這裏呢? 自覺是奇想。入坐不久, 看見樓座側面幾個位子有人,其中一人看似林生,由於距離遠及燈光暗, 不敢肯定。直至司儀介紹林家聲是在座嘉賓,頓時全院掌聲雷動, 林生揮手致意,卻不過觀眾的叫聲, 掌聲不絕熱情,站起來向所有觀眾揮手。 我們本不抱有期望,竟成有望, 這意外的驚喜,給我們帶來極大的興奮。

中場休息時,不少演唱家及後台人員,都上來和林生拍照及聊天, 整個休息時間都在熱閙中溜過。下半場開演前,他忽然向在場的聲迷揮手, 立時再掀起另一次哄動。這個演唱會,我們很是忙碌,既要欣賞台上的演出, 又要看看林生,十分滿足。

散場時,我們一看見他離座,追星行動很自然地發揮出來,急忙連奔帶跑到 出口處等候,一會便看見他拾級而下,此時他巳在眾多聲迷擁簇中,前往大 堂出口等候車子。很幸運我竟然站在他身後,當然不會放機會,禮貌地叫 聲林生,他回過頭來望着我,說道: 很久沒見面了。望着眼前的他,潔潔白白, 眼晴依舊明亮光采, 仍是那麼俊美,霎時間,我答不出話來.林生真好記性, 我真是很久沒有見他了,今晚有機會看他幾個小時,我是太開心,太興奮了, 亦滿足了。

不久車子到了,聲迷站滿他車子的兩旁,看着他上了車,他繁忙地向兩旁聲 迷揮手,車子終於開走了。大家仍帶着不捨的心情,開心,興奮的心情踏上歸家途上。

恭喜 [名家雅聚頌聲腔]演出成功,感謝演唱會帶給我們這一份 “意外的喜悅”。


 
更新日期:2007年8月2日